今年暑假,百家乐策略-新手到高手的实战指南 “稼穑薪火”宣讲团以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深入践行“传承稼穑精神、传递文化薪火”的核心使命,通过线下讲解服务、多校交流学习以及创新校史文化传播方式,让厚重的校园历史文化“活”起来、传得远。这支年轻的队伍不仅在校园文化传播主阵地坚守岗位,更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舞台,以青春之声讲述西农故事,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坚守主阵地:用青春之声讲述西农故事
暑期期间,“稼穑薪火”宣讲团坚守在校园文化传播的第一线,以校史馆为主要阵地,为各类群体提供了专业的讲解服务。宣讲团的成员们为来自全校15个学院的暑期夏令营大学生量身定制了讲解内容,系统地介绍了学校“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初心和辉煌成就。一位来自夏令营的同学表示:“通过宣讲团的讲解,我更加坚定了学农爱农的信念,对西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坚定了我报考的西农决心。”
宣讲团的服务对象不仅限于校内大学生,还延伸至校外青少年群体。在承办杨陵区团委“小葵花夏令营”活动时,宣讲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参观校史馆,并巧妙地融入了蝴蝶标本制作和葡萄酒知识品鉴等实践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为孩子们打开了了解农业前沿的窗口。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更点燃了他们对科学和大学的向往。”宣讲团还热情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嘉宾”:回访母校的老校友。通过重温校史、共话发展和宣讲团成员的专业与热情进一步强化了校友与学校的情感纽带,也为校企合作搭建了桥梁。一位返校嘉宾感慨地说:“听着这些学生娃娃们的讲解,仿佛回到了那时候我们上学的年代,学校的发展变化真的太大了,这让我们这些老西农人感到无比自豪。”
“走出去,引进来”:汲取宝贵经验,拓宽实践视野
为了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拓宽视野,“稼穑薪火”宣讲团在暑期开展了“走出去”系列交流研学活动。团队成员先后赴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以及于右任纪念馆进行参观交流。
在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成员们深入感悟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西迁精神,并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会、微宣讲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西北工业大学,通过参观校史馆和户外飞机展,体会到了“为国铸器”的国防科技精神。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员们学习了学校从“半部电台”起家的辉煌历程,感知了西电深厚的红色通信基因。在浙江大学,学习了浙大“文军长征”的西迁办学精神,还与动物科学学院对标学习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这一系列的交流研学活动是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与精神的洗礼,为未来提升校史宣讲的深度、广度与高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此次实践,宣讲团成员们不仅在学习中感悟了不同领域的报国精神,更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创新工作模式:让校史文化“活”起来、传得远
除了传统的线下讲解,宣讲团还积极探索校史文化传播的新形式,让厚重的校史变得可知、可感、可亲。
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上,团队制作了3个校史馆线上讲解视频,总时长约170余分钟,发布在微信视频号“稼穑薪火宣讲团”上。同时在校史馆大厅引导台上设置了二维码,供参观者扫码观看,实现了校史宣讲的“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大大增强了灵活性。宣讲团成员赵家豪表示:“制作线上视频是为了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能随时随地了解西农历史,感受西农文化。”宣讲团还深度挖掘校史资源,创作了《从西农初心到“羊”名世界》、《麦穗与钢枪》、《为了心中那粒粮》等系列主题宣讲课程。用青年喜爱的“青言青语”讲述了刘荫武、赵洪璋、李振声等西农人科技报国的感人故事,让校史宣讲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宣讲团负责人胡张涛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创新的内容,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校史真正走进青年的心中。”宣讲团成员还发挥兴趣,制作了蝴蝶兰迎宾盆景,摆放在校史馆大厅,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独特的文化打卡点。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播,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宣讲团力图用多元创新的方式,让校史走出展馆、走进人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这支年轻的队伍将在方寸之间,有力宣传学校文化,生动诠释青年担,当用一字一句讲好西农故事,传递西农强音,做知史爱校、知史荣校的新时代青年。